1、工伤认定后公司没发薪资如何解决
工伤认定后,假如公司不发薪资,受害人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1.尝试与公司进行协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明确告知公司,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工伤期间职员是有权获得薪资待遇的。
提供工伤认定的有关文件作为有力依据,需要公司尽快补发薪资。这种方法较为温和,有时候通过有效的交流就可以解决问题,防止进一步的法律纠纷。
2.假如协商无果,受害人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在投诉时,务必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如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合同、考勤记录等,以便劳动监察部门核实状况后,可以依法责令公司限时支付薪资。
3.受害人还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在仲裁申请中,要明确列出需要公司支付工伤期间应得薪资的具体诉求。仲裁庭会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公正裁决。
4.若公司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但一般情况下,仲裁裁决生效后,公司应根据裁决结果准时支付薪资。
2、工伤认定后怎么样申请鉴别
法律快车提醒,工伤认定下来后,当伤情相对稳定或者停工留薪期满时,即可申请劳动能力鉴别。
1.一般在工伤认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假如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觉得伤残状况发生了变化,有权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别。
这一规定旨在确保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假如工伤职工仍在治疗期间,比如仍在住院同意治疗,此时并不合适进行鉴别。由于伤情尚未稳定,鉴别结果可能不准确,也没办法真实反映工伤职工的伤残等级等状况。
因此,当职工的伤情已经稳定,不再有明显变化,或者停工留薪期已满时,应准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别,以便确定工伤职工的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等有关权益。
3、工伤认定后离职的补偿有什么
工伤认定下来后,假如职工选择离职,或许会获得以下补偿: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依据伤残等级确定具体金额,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等级不同,补助金的计算标准也有所不同。这是对工伤职工因工伤导致的身体伤残的一种经济补偿。
2.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职工辞职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该补助金主要用于职工后续可能的医疗需要,如旧伤复发等状况的治疗成本。
这是为了保障工伤职工在辞职后依旧可以得到必要的医疗救治。
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这是对工伤职工因伤残可能在就业上存在困难的一种经济补偿。
该补助金旨在帮助职工在辞职后重新就业或进行职业转换等过渡期间提供经济支持。